司机社
法语口译研究生
 (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
 (2020年6月)
 
 
 
  法语口译是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型翻译硕士。本专业具有一支理论与实践兼长的口译师资队伍。法语口译专业创始人、博士生导师蔡小红曾担任过30多场政府、国际组织大型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工作;出版教材《法语口译实务》、口译专著《口译评估》、《口译研究新探》;在《中国翻译》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口译研究论文多篇;所担任的《法语口译》课程获评广东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口译互动式训练模式”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博士生导师郑立华近十年来出版专著8部,其中1部被教育部遴选为研究生教材,所担任的课程“跨文化交际”获评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本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翻译教学与实践,并经常承担重大会议与外事活动的交传、同传任务。
   
  一、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
  1. 要求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 “三个代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和职业化口笔译人才。
   
  具体目标:
  
 
应用口译: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备娴熟的口译实践能力和口译技巧,以交替传译为主,掌握同声传译的基本技能,精通商务、外交、法律等领域基本知识的高级译员。毕业生能胜任各种场合的口译工作及文件翻译工作,成为具备过硬口译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口笔译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下设研究方向为法语口译应用研究,各导师会将密切注意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努力把握好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并能争取为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出1门及以上的课程。
三、学习年限
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专业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四、培养形式
培养形式一般为全日制研究生。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
其中公共课程(外国语和政治)6学分,学位必修课程17学分(含《论文写作指导》2学分、《实践活动与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方向必修课程8学分,学位选修课程 7学分。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生必须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课程,所修学分不计入上述学分。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 方式  | 
   必修或选修  | 
   适用方向  | 
  
  
   1  | 
   2  | 
   3  | 
  
  
     公共必修课程  | 
   28523101  | 
   政治理论  | 
   3  | 
   54  | 
   √  | 
    | 
    | 
   考试  | 
   必修  | 
   所有方向  | 
  
  
   28523102  | 
   中国语言文化  | 
   3  | 
   54  | 
   √  | 
    | 
    | 
   考试  | 
   必修  | 
  
  
   学位必修课程  | 
   28523210  | 
   笔译理论与技巧  | 
   2  | 
   36  | 
   √  | 
    | 
    | 
   考试  | 
   必修  | 
   本 方 向    | 
  
  
   28523207  | 
   交替传译1  | 
   4  | 
   72  | 
   √  | 
    | 
    | 
   考试  | 
   必修  | 
  
  
   28523208  | 
   交替传译2  | 
   4  | 
   72  | 
    | 
   √  | 
    | 
   考试  | 
   必修  | 
  
  
   28523209  | 
   交替传译3  | 
   2  | 
   36  | 
    | 
    | 
   √  | 
   考试  | 
   必修  | 
  
  
   05242219  | 
   论文写作指导  | 
   2  | 
   36  | 
    | 
   √  | 
    | 
   论文  | 
   必修  | 
  
  
   方向必修课程  | 
   28523413  | 
   专题口译  | 
   4  | 
   72  | 
   √  | 
    | 
    | 
   考试  | 
   必修  | 
  
  
   28523409  | 
   同声传译1  | 
   2  | 
   36  | 
    | 
   √  | 
    | 
   考试  | 
   必修  | 
  
  
   28523410  | 
   同声传译2  | 
   2  | 
   36  | 
    | 
    | 
   √  | 
   考试  | 
   必修  | 
  
  
   学位选修课程    | 
   28523201  | 
   翻译学概论  | 
   2  | 
   36  | 
   √  | 
    | 
    | 
   论文  | 
   选修  | 
  
  
   28523339  | 
   跨文化交际(法)  | 
   2  | 
   36  | 
    | 
   √  | 
    | 
   论文  | 
   选修  | 
  
  
   28523336  | 
   文体学与翻译(法)  | 
   2  | 
   36  | 
    | 
   √  | 
    | 
   论文  | 
   选修  | 
  
  
   28523414  | 
   视译(法)  | 
   2  | 
   36  | 
    | 
   √  | 
    | 
   考试  | 
   选修  | 
  
  
   28523337  | 
   口译工作坊(法)1  | 
   2  | 
   36  | 
   √  | 
    | 
    | 
   考试  | 
   选修  | 
  
  
   28523338  | 
   口译工作坊(法)2  | 
   2  | 
   36  | 
    | 
   √  | 
    | 
   考试  | 
   选修  | 
  
  
   28523301  | 
   第二外国语  | 
   2  | 
   36  | 
    | 
   √  | 
    | 
   考试  | 
   选修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实践  | 
   05002608  | 
   实践活动与科研训练  | 
   2  | 
   36  | 
    | 
    | 
    | 
   考核  | 
   必修  | 
   所有方向  | 
  
  
   前沿讲座  | 
   05002707  | 
   前沿讲座  | 
   1  | 
   18  | 
    | 
    | 
    | 
   考核  | 
   必修  | 
  
 
 
 
六、必读文献 
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重点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专业文献如下:
 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蔡小红. 《口译研究新探》[M]. 香港:开益出版社, 2002.
 
 蔡小红. 《口译评估》[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戴晓东. 《跨文化交际理论导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e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Lederer, M., La traduction simultanée – Le modèle interprétatif [M]. Paris: Hachette, 1994.
 
 Lederer, M.,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 - fondements théoriques[M]. Paris: 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 1978.
 
 Lederer, M., Israël, F., (ss la dir.), La liberté en traduction : actes du colloque international tenu à l'ESIT les 7, 8 et 9 juin 1990, Paris : Didier érudition, 1991.
 
 Lederer, M., Israël, F., Identité, altérité, équivalence ? : la traduction comme relation : actes du colloque international tenu à l'E.S.I.T les 24, 25, et 26 mai 2000, Lettres modernes Minard, 2002. 
 
 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 》[M]. 北京:中译出版社, 2011.
 
 Pöchhacker, 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 London/New-York: Routledge, 2004. (《口译研究概论》,弗·波赫哈克著,仲伟合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任文(eds).《全球化时代的口译——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任文.《联络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Seleskovitch, D., Lederer, M., 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 (4ème edition revue et corrigée) [M]. Paris : Didier Erudition, 2001. 
 
 Seleskovitch, D., Lederer, M., Pédagogie raisonnée de l'interprétation (2ème edition corrigée et augementée) [M]. Paris : Didier Erudition, 2002. 
 
 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许钧.《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杨承淑.《口译信息处理过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郑立华.《交际面子与博弈——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专业学术期刊包括:《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语言与翻译》、《翻译界》、《东方翻译》、《外语与翻译》、《Meta》、《Target》、《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Quarterly》、《Translation Review》等。
七、培养环节
1.综合考核。综合考核是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研究生综合考核工作一般在第二学期末完成。考核合格者继续论文工作;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科研能力突出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相关条例进行处理。
2.论文开题。硕士生最迟在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3-5名专家参加的开题报告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各学科组可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论文开题的具体时间,如果条件成熟,也可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进行。若学位论文选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选题报告,以保证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司机社
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审批后存档。
未能按期完成开题的,司机社
应组织论证会,论证会须有导师和硕士生本人参加,硕士生汇报论文进展和下一步计划,司机社
根据论证情况对硕士生能否继续攻读学位作出结论性意见。
3.论文工作检查。硕士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在撰写过程中导师组要根据硕士生论文开题情况,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4.科研、学术活动。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各学科专业要为硕士研究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开展学科前沿讲座、开设文献阅读课等。科研、学术活动详见各学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5.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学科专业可根据本学科特点确定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活动结束,指导教师给予相关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6.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综合考核 、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检查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由导师组集体讨论。硕士生导师应立德树人,引导硕士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制定和执行硕士生培养计划,激发硕士生科研创新潜力,引导硕士生开展学术研究,强化硕士生规范训练,提升硕士生学术道德涵养。